【焚膏继晷是什么意思】“焚膏继晷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出自唐代韩愈的《进学解》:“焚膏油以继晷,恒兀兀以穷年。”原意是点燃灯烛来延续日光,形容夜以继日地勤奋学习或工作。如今,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人非常刻苦、勤奋,不辞辛劳地努力。
一、成语释义总结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焚膏继晷 |
拼音 | fén gāo jì guǐ |
出处 | 唐·韩愈《进学解》 |
字面意思 | 燃烧灯油来延续日光(即晚上接着白天继续工作) |
引申意义 | 形容勤奋刻苦、夜以继日地学习或工作 |
使用场景 | 多用于赞美他人的努力精神,如学生、学者、工作者等 |
近义词 | 废寝忘食、宵衣旰食、孜孜不倦 |
反义词 | 懒惰懈怠、得过且过、贪图安逸 |
二、成语来源与演变
“焚膏继晷”最早出现在韩愈的文章中,原本是为了表达自己在学术上的坚持与努力。韩愈在《进学解》中写道:“焚膏油以继晷,恒兀兀以穷年。”意思是:点着灯熬夜读书,一年到头都在努力学习。后来,“焚膏继晷”逐渐演变为一个独立的成语,广泛用于描述人们在学业、事业上坚持不懈的精神。
三、使用示例
1. 他为了准备考试,焚膏继晷,几乎每天只睡几个小时。
2. 老师总是焚膏继晷地批改作业,为学生付出很多。
3. 在科研领域,许多科学家都保持着焚膏继晷的工作态度。
四、注意事项
- “焚膏继晷”多用于书面语,口语中较少使用。
- 使用时要注意语境,不能随意搭配不当的词语。
- 该成语强调的是“持续不断的努力”,而非单纯的时间长短。
五、总结
“焚膏继晷”是一个富有文化底蕴的成语,不仅体现了古人对知识的渴求和执着,也传递了现代人所推崇的敬业精神。它提醒我们,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,唯有坚持不懈、持之以恒,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