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郐下无讥的汉语大词典是什么】“郐下无讥”是一个较为少见的成语,出自《左传·隐公十一年》。在古代文献中,“郐下无讥”常用来形容一个地方或国家虽小,但因其贤德或礼制而受到尊重,甚至没有讥讽之语。这一成语在现代汉语中使用较少,但在文学和历史研究中具有一定的意义。
以下是关于“郐下无讥”的详细解释,结合《汉语大词典》的相关内容进行整理:
一、
“郐下无讥”出自《左传》,原意是说郐国虽然弱小,但由于其君主的贤德与礼制,使得其他国家不敢轻视或讥讽它。后来这一成语引申为:即使一个国家或地区势力微弱,但如果具备道德、礼仪或文化优势,依然可以赢得他人的尊重,不会受到嘲笑或贬低。
在《汉语大词典》中,“郐下无讥”被收录为一条成语,解释为“指小国因有德而受人敬重,不遭讥笑”。该成语多用于形容一种以德服人的思想,强调道德与礼仪的重要性。
二、表格展示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郐下无讥 |
出处 | 《左传·隐公十一年》 |
原意 | 郐国虽小,因君主贤德,未遭讥讽 |
引申义 | 小国或弱者因德行而受尊重,不被嘲笑 |
现代用法 | 较少使用,多见于古文或学术研究 |
《汉语大词典》解释 | “指小国因有德而受人敬重,不遭讥笑” |
用法示例 | 《左传》原文:“郐下无讥。” |
语法结构 | 主谓结构(郐下——地点;无讥——没有讥讽) |
同义词 | 以德服人、小国无咎 |
反义词 | 轻视弱小、以强凌弱 |
三、结语
“郐下无讥”虽非常见成语,但在传统文化中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。它体现了古人对道德与礼仪的重视,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“德治”理念的推崇。在现代语境中,这一成语虽不常用,但仍可作为理解古代政治文化的重要参考。
通过查阅《汉语大词典》,我们可以更准确地把握其含义与用法,有助于提升对古典文献的理解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