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杜牧寄远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】一、文章总结
“杜牧寄远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”这一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《寄远》,是其表达思乡、离愁情感的代表作之一。诗句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游子在异乡孤独无依时,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。其中,“客心孤迥处”表达了游子内心的孤寂与迷茫;“谁家红袖凭江楼”则通过一位女子在江边凭栏远望的形象,寄托了诗人对远方亲人或爱人的牵挂。
整首诗语言含蓄、意境深远,展现了杜牧诗歌中常见的婉约风格与深沉情感。同时,它也反映了唐人对亲情、爱情的重视,以及对人生漂泊感的深刻体悟。
二、内容分析表
项目 | 内容 |
诗句来源 | 杜牧《寄远》 |
作者 | 杜牧(唐代著名诗人) |
诗句原文 | “杜牧寄远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” |
诗句含义 | 表达游子在异乡的孤独感,以及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。 |
关键词解析 | - 客心孤迥处:游子心中孤独、远离家乡的处境。 - 谁家红袖凭江楼:一位女子在江边凭栏远望,象征着思念与等待。 |
情感基调 | 悲凉、哀婉、思念、孤独 |
艺术特色 | 含蓄委婉,意象丰富,情感真挚 |
历史背景 | 唐代社会动荡,文人多有漂泊经历,思乡之情普遍 |
文学地位 | 属于杜牧抒情诗中的佳作,体现了唐诗的典型风格 |
现代意义 | 反映人类共通的情感体验,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|
三、结语
杜牧的这首诗虽简短,却蕴含深厚的情感与丰富的意象,展现了古代文人在漂泊生活中的内心世界。它不仅是对个人情感的写照,也是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思考。通过“谁家红袖凭江楼”这一画面,诗人巧妙地将个体的孤独与普遍的情感联系在一起,使读者在阅读中产生共鸣。这种情感的表达方式,至今仍能打动人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