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出自哪里】“上善若水,水善利万物而不争”这句话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经典名句,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人生智慧。它不仅体现了道家思想的核心理念,也对后世的文学、艺术乃至个人修养产生了深远影响。
一、出处与背景
这句话出自《道德经》第八章,作者为老子(李耳),是道家学派的重要经典著作之一。《道德经》分为《道经》和《德经》两部分,共81章,语言精炼、寓意深远,被誉为“万经之王”。
在第八章中,老子以“水”作为比喻,阐述了“上善”的境界,即最高境界的善行,就像水一样,润物无声,不争不抢,却能滋养万物。
二、原文及释义
原文:
> “上善若水,水善利万物而不争,处众人之所恶,故几于道。”
释义:
- 上善若水: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,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。
-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: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。
- 处众人之所恶:水总是流向低处,处于人们不愿去的地方,象征谦逊、低调。
- 故几于道:因此,水的品性接近于“道”的本质。
三、总结与表格展示
| 项目 | 内容 |
| 句子 | 上善若水,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|
| 出处 | 《道德经》第八章 |
| 作者 | 老子(李耳) |
| 所属流派 | 道家 |
| 核心思想 | 润物无声、不争不抢、谦逊低调 |
| 哲理含义 | 最高境界的善行应如水一般,默默奉献、不求回报 |
| 文化影响 | 对中国传统文化、文学、艺术、个人修养有深远影响 |
四、结语
“上善若水”不仅是老子对理想人格的描绘,也是对人生态度的一种深刻启示。它鼓励人们以柔克刚、以退为进,在纷繁复杂的世间保持内心的平和与谦逊。这种思想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,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与实践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