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什么是对联的仄起平收】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,讲究对仗工整、音韵和谐。在对联创作中,“仄起平收”是一个常见的术语,指的是对联上下联的句尾字在声调上的安排方式。掌握“仄起平收”的规则,有助于提高对联的节奏感和美感。
一、什么是“仄起平收”
“仄起平收”是指在一副对联中,上联的最后一个字为“仄声”,下联的最后一个字为“平声”。这种结构在传统对联中较为常见,尤其在七言或五言联中更为典型。
- 仄声:古汉语中的入声、上声、去声。
- 平声:古汉语中的阴平、阳平。
现代普通话中,平声包括第一声(阴平)和第二声(阳平),而仄声则包括第三声(上声)和第四声(去声)。
二、“仄起平收”的作用
1. 增强节奏感:平仄交替可以形成自然的节奏变化,使对联朗朗上口。
2. 提升美感:平仄搭配得当,能增强语言的音乐性和艺术性。
3. 符合传统规范:许多经典对联都遵循这一规则,是学习和创作对联的重要基础。
三、“仄起平收”与“平起仄收”的对比
项目 | 仄起平收 | 平起仄收 |
上联结尾 | 仄声 | 平声 |
下联结尾 | 平声 | 仄声 |
常见程度 | 较多 | 较少 |
节奏特点 | 有起伏感 | 比较平稳 |
适用范围 | 一般对联、春联 | 诗词对联、文雅对联 |
四、实例分析
示例一(仄起平收):
上联:春风拂面花初绽
下联:秋月映窗影自长
- 上联末字“绽”为仄声(去声)
- 下联末字“长”为平声(阳平)
示例二(平起仄收):
上联:青山不墨千秋画
下联:流水无弦万古琴
- 上联末字“画”为仄声(去声)
- 下联末字“琴”为平声(阳平)
> 注:此例虽为“仄起平收”,但整体意境优美,符合传统审美。
五、总结
“仄起平收”是传统对联创作中一项重要的声律规则,强调上下联在结尾字上的声调差异,以达到音韵协调、节奏流畅的效果。虽然现代对联创作中,这一规则并非绝对,但在古典对联、春联等场合中仍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。
了解并掌握“仄起平收”的原则,有助于提升对联的文学性与艺术性,同时也更贴近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习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