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一诗句的历史背景】“国破山河在,城春草木深”是唐代诗人杜甫《春望》中的名句。这两句诗语言简练,却饱含深情,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动荡、山河依旧的感慨,以及对战乱中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。
一、诗句概述
“国破山河在”意指国家虽已破碎,但山河依旧存在;“城春草木深”则描绘了春天的城市中,草木茂盛,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。这种对比强烈地突出了战争带来的破坏与自然的永恒,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沉痛与无奈。
二、历史背景总结
项目 | 内容 |
诗句出处 | 杜甫《春望》 |
创作时间 |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,杜甫流落长安期间(约757年) |
作者 | 杜甫,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 |
历史事件 | 安史之乱(755—763年),由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叛乱,导致唐朝由盛转衰 |
社会背景 | 战争频繁,百姓流离失所,国家动荡不安,民生凋敝 |
诗歌风格 | 现实主义,情感真挚,语言凝练,富有哲理 |
诗人处境 | 杜甫当时被困于长安,目睹战乱后的凄凉景象,心怀忧国忧民之情 |
三、诗句的深层含义
“国破山河在”一句,表面上写的是自然景观的不变,实际上暗含对国家命运的忧虑。国家虽然被战火摧毁,但山河依旧,象征着民族的根基未动。而“城春草木深”则通过春天的生机反衬出战乱后的荒凉,形成强烈的对比,增强了诗句的情感张力。
杜甫作为一位有良知的诗人,他不仅关注个人遭遇,更关心国家和人民的命运。这首诗正是他忧国忧民思想的集中体现。
四、结语
“国破山河在,城春草木深”不仅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,也是杜甫诗歌艺术成就的重要标志。它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精湛的艺术表现,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不可多得的佳作,至今仍被广泛传诵与研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