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苏轼中秋月古诗】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、政治家和诗人,他的作品风格豪放洒脱,情感真挚,尤其在描写自然景色与人生感悟方面尤为突出。其中,《水调歌头·明月几时有》是苏轼最著名的中秋诗词之一,被誉为“中秋词中绝唱”,表达了他对亲人的思念与对人生的豁达情怀。
一、作品简介
《水调歌头·明月几时有》是苏轼在公元1076年(丙辰年)中秋夜所作,当时他因政治失意被贬至密州(今山东诸城),正值中秋佳节,思乡之情油然而生。全词借明月抒怀,既有对人生无常的感慨,也有对亲人团聚的渴望,体现了苏轼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。
二、
这首词以“明月几时有”开篇,引出对宇宙、时间的思考,接着转入对人间离别的感叹,最后以“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”收尾,表达了对亲人朋友的美好祝愿。整首词语言优美,意境深远,情感真挚,成为后世传诵的经典之作。
三、表格展示
项目 | 内容 |
作品名称 | 水调歌头·明月几时有 |
作者 | 苏轼 |
创作时间 | 公元1076年(丙辰年)中秋 |
创作背景 | 被贬密州,中秋思乡 |
主题思想 | 思念亲人、人生感慨、豁达乐观 |
代表诗句 | “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” |
诗歌体裁 | 词(水调歌头) |
风格特点 | 婉约中见豪放,情感真挚 |
历史评价 | 中秋词中绝唱,千古名篇 |
四、结语
苏轼的《水调歌头·明月几时有》不仅是一首描写中秋月色的诗词,更是一首寄托情感、表达哲理的佳作。它跨越时空,至今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,展现了苏轼卓越的艺术才华与深厚的人文情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