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拔地而起的词语意思】“拔地而起”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,常用于形容建筑物、山峰或其他物体从地面突然崛起,给人以震撼和壮观的感觉。该词不仅具有形象生动的表达效果,还常被用来比喻某种事物迅速发展或出现。
一、词语解释
词语 | 拔地而起 |
拼音 | bá dì ér qǐ |
释义 | 形容建筑物、山峰等从地面突然高耸而起,也比喻事物迅速兴起或出现。 |
出处 | 《后汉书·王符传》:“山川之高,拔地而起。” |
用法 | 多用于描述建筑、自然景观或抽象事物的快速兴起。 |
近义词 | 耸立、拔地而起、突兀而起、巍然屹立 |
反义词 | 倒塌、沉降、消失、衰落 |
二、词语使用场景
“拔地而起”常出现在以下几种语境中:
1. 描写建筑:如“高楼大厦拔地而起,成为城市的新地标。”
2. 自然景观:如“群山拔地而起,气势磅礴。”
3. 比喻发展:如“科技的发展如雨后春笋,拔地而起。”
4. 历史变迁:如“一座座新城拔地而起,见证着时代的进步。”
三、常见误用与注意事项
- 避免滥用:虽然“拔地而起”形象生动,但不宜在日常口语中频繁使用,以免显得生硬。
- 注意对象:此词多用于有形的物体或具象的事物,抽象概念如“思想”“理念”等不宜直接使用。
- 搭配得当:通常与“高楼”“山脉”“城市”等搭配使用,否则容易造成理解困难。
四、总结
“拔地而起”是一个富有画面感和表现力的成语,既可用于描述自然景观,也可用于比喻事物的迅速发展。在写作中合理运用,能够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。但需注意语境适配,避免误用。掌握其含义与用法,有助于更准确地表达思想与情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