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城下之盟的意思】“城下之盟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出自《左传》,原意是指在敌军兵临城下、形势危急时,被迫与敌人签订的屈辱性条约。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在劣势或被逼无奈的情况下,不得不接受对方提出的条件,带有明显的被动和无奈色彩。
一、
“城下之盟”源自古代战争中的历史事件,最早见于《左传·僖公二十八年》。当时晋国与楚国交战,晋国因兵力不足,被迫在城下与楚国议和,签订了不平等的协议。后人将这一事件引申为一种在压力之下被迫接受不利条件的行为。
该成语多用于描述国家之间、企业之间或个人之间的谈判中,一方因实力悬殊或处境不利而不得不妥协的情况。它不仅强调了“被迫”的性质,也反映了“屈辱”和“不平等”的特点。
二、表格展示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城下之盟 |
出处 | 《左传·僖公二十八年》 |
原意 | 敌军兵临城下时被迫签订的屈辱性条约 |
现代用法 | 比喻在劣势或压力下被迫接受不利条件 |
含义 | 被动、无奈、屈辱、不平等 |
使用场景 | 国家间谈判、企业合作、个人关系等 |
近义词 | 被迫妥协、屈从、让步 |
反义词 | 自主决策、平等协商、主动争取 |
例子 | 在国际争端中,弱国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,称为“城下之盟” |
三、延伸理解
“城下之盟”不仅仅是一个历史概念,更是一种现实中的现象。在现代商业竞争、外交关系甚至个人交往中,人们常常会遇到类似的情境。关键在于如何在压力下保持尊严,同时尽可能减少损失。
因此,“城下之盟”不仅是对过去历史的回顾,更是对现实策略的一种警示。面对强权或强势的一方,如何在不失原则的前提下做出合理选择,是每个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