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溢于言表出自何处】“溢于言表”是一个常用的成语,用来形容情感、情绪等非常强烈,已经无法用言语完全表达出来。这个成语在日常交流和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,但很多人并不清楚它的出处。
一、
“溢于言表”最早见于中国古代文献,具体出处可追溯至《后汉书》或《三国志》中的相关记载。该成语的字面意思是“感情流露在脸上”,常用于描述人的情绪极度激动或内心充满某种情感时的表现。在现代汉语中,“溢于言表”多用于书面语或正式场合,具有较强的文学色彩。
为了更清晰地展示其来源和含义,以下是一张表格,帮助读者快速了解“溢于言表”的出处与用法。
二、表格:溢于言表出处及解释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溢于言表 |
出处 | 《后汉书·王符传》或《三国志·魏书·钟会传》(具体出处存在争议) |
原意 | 情感、情绪过于强烈,已超出语言所能表达的范围,常表现于外貌或行为上。 |
现代用法 | 多用于描述人的情绪、态度、情感等非常强烈,难以用语言完全表达。 |
举例 | 他听到好消息后,喜形于色,溢于言表。 |
文学色彩 | 较强,常见于书面语或文学作品中。 |
使用场景 | 正式场合、文章写作、人物描写等。 |
三、补充说明
虽然“溢于言表”在现代汉语中广泛使用,但关于其确切出处仍存在一定争议。有的学者认为它出自《后汉书》,有的则认为是《三国志》中的记载。无论出处如何,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已经深入人心,成为表达强烈情感的一种经典方式。
在写作或口语中使用“溢于言表”,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,使表达更加生动、形象。同时,了解成语的来源也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其文化背景和语言魅力。
如需进一步探讨其他成语的出处或用法,欢迎继续提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