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护田和排闼的典故】“护田”与“排闼”这两个词语,出自古代文人诗词,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。它们不仅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,也反映了文人墨客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。
一、
“护田”一词最早见于唐代诗人王维的《山居秋暝》中,“空山新雨后,天气晚来秋。明月松间照,清泉石上流。竹喧归浣女,莲动下渔舟。随意春芳歇,王孙自可留。”虽然诗中并未直接出现“护田”,但“护田”一词常被用来形容对农田的保护与管理,体现出古人对农业生产的重视。
而“排闼”则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《书湖阴先生壁》:“茅檐长扫净无苔,花木成畦手自栽。一水护田将绿绕,两山排闼送青来。”其中“一水护田将绿绕”描绘了水环绕田地的景象,象征着自然与人类和谐共处;“两山排闼送青来”则以拟人手法,将山峦比作主动推开大门迎接客人,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。
因此,“护田”与“排闼”不仅是自然景观的描写,更承载着古人对生态、生活以及精神世界的深刻思考。
二、表格对比
项目 | 护田 | 排闼 |
出处 | 唐代王维《山居秋暝》(间接) | 宋代王安石《书湖阴先生壁》 |
含义 | 对农田的保护与管理 | 山峦如门般迎人而来,象征自然之美 |
文化寓意 | 农业文明、人与自然和谐 | 自然景色、隐逸情怀 |
表现手法 | 景物描写、意境营造 | 拟人修辞、生动形象 |
现代意义 | 强调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| 表达对自然风光的欣赏与向往 |
三、结语
“护田”与“排闼”虽为古文中的意象,却在今天依然具有现实意义。它们提醒我们,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,不应忽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;在快节奏的生活中,也应学会欣赏自然之美,寻找内心的宁静与归属感。这些典故不仅是文学的瑰宝,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