哈萨克族舞蹈手位教程(哈萨克族舞蹈)

导读 关于哈萨克族舞蹈手位教程,哈萨克族舞蹈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,今天小六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,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!1、卡拉角勒哈 

关于哈萨克族舞蹈手位教程,哈萨克族舞蹈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,今天小六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,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!

1、卡拉角勒哈  卡拉角勒哈”是哈萨克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,它广泛流传于新疆境内的哈萨克族居住区。

2、  卡拉角勒哈是哈萨克语,意为“黑色的走马”。

3、哈萨克族有一句古老的谚语:“歌和马是哈萨克的两支翅膀”。

4、马是哈萨克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和伙伴,而“黑走马”更是马中尤物,它形象剽悍雄壮,通体黑亮,走时步伐平稳有力,姿势优美,蹄声犹如铿锵的鼓点。

5、骑上黑走马,犹如进入一种艺术境界,人在舞,马亦在舞。

6、由此而形成了以卡拉角勒哈命名的民间舞蹈和同名乐曲。

7、“鹰舞”是哈萨克族具有典型特色的民间舞蹈,主要流传于阿勒泰地区的阿贝坦乡和布尔津一带。

8、  长期以来,哈萨克人除放牧以外,狩猎也是必不可少的生产手段。

9、而猎鹰就是猎人在狩猎时最亲密的伙伴,好的猎鹰可以用来抓黄羊、野兔、狼和狐狸,因此,哈萨克人对鹰有着非常特殊的喜爱。

10、养鹰和驯鹰不仅是作为谋生的技能,也被认为是男子汉最好的娱乐,和顽强刚毅性格的主要标志。

11、哈萨克族民间流传着许多赞美猎鹰的诗歌和乐曲,而鹰舞则是用舞蹈来表现山鹰勇猛无畏形象的代表作。

12、 “熊舞”哈萨克语为“阿尤毕依”,流传托里一带哈萨克人中间。

13、托里的哈萨克族属克烈部落,原游牧在阿勒泰地区,清同治年间,即公元1862年以后,其中一部分由阿勒泰迁至托里。

14、现在,托里有熊舞,阿勒泰也有熊舞,说明这个舞蹈原是克烈部落的传统舞蹈。

15、但托里的熊舞经过一百多年的流传发展,已独具风格。

16、 “抵角戏”流传在木垒哈萨克自治县。

17、  能歌善舞的哈萨克人,结合牧区生活和劳动生产,创造了许多矫健优美的似兽舞蹈。

18、其中表现最多的是鹰、马、羊和熊,并赋以不同的涵意:鹰地圣洁的象征,马和羊是日常生活的指靠和庇护者,而熊则被当作贪婪、诡诈的典型。

19、虽然各种似兽舞蹈因表演者的认识和表现对象的不同,寓有不同的内涵和感情色彩,但总的来说,都具有神礅模拟逼真,形象生动,舞蹈动作舒展奔放;、顿挫有力的共同特征。

20、  抵角戏是模拟山羊形态的舞蹈,一般在喜庆聚会之日表演。

21、  擀 毡 舞  “擀毡舞”是哈萨克族女子舞蹈,传播甚广,伊犁、阿勒泰、塔城、木垒、巴里坤和乌鲁木齐等地哈萨克族聚居区都有流传。

22、  哈萨克族人民长期从事畜牧生产,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。

23、在那特殊的环境中,哈萨克女子担负着繁重的家务劳动,如烧茶、做饭、挤奶、舂米、剪羊毛、擀毡、捻线、织布、绣花等等,她们用灵巧的双手装扮毡房,美化生活,终年忙碌,在牧民家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。

24、而每当喜庆佳节,哈萨克族牧民团聚一堂欢歌赛舞时,勤劳能干的妇女们,十分自然地就把她们最熟悉的劳动动作即兴地揉进舞蹈表演当中去。

25、然后又经过历代民间艺人不断加工提高,逐步形成了一系列表现劳动和草原生活的舞蹈,这就是擀毡舞和“挤奶舞”、“绣花舞”、“剪羊毛舞”等等舞蹈的来源和发展过程。

26、这些舞蹈在民间也统称之为“劳动舞”。

27、  挤 奶 舞  “挤奶舞”是哈萨克族劳动舞的一种,在哈萨克族聚居区广为流传。

28、舞蹈表现哈萨克族妇女制做奶茶的全过程,从挤奶、搅奶……直到献奶茶。

29、主要由女性表演。

30、舞者根据自己对生活的观察体验,将劳动过程揉进哈萨克族民间舞蹈里,加之表演中的即兴发挥,使其成为独具草原特色的哈萨克族民间舞。

31、  绣 花 舞  “绣花舞”是哈萨克族劳动舞的一种,表现哈萨克族妇女在繁忙的生产劳动间隙,精心绣制巧夺天工的各种服饰和装饰品美化生活。

32、舞蹈动作比较简单,都围绕着绣花的过程来展开,如“捻线”、“理线”、“穿针”、“绣花”和“梳头”、“照镜子”等,随意性比较强。

33、一楼的讲得很好。

34、同意。

35、就叫哈萨克民族舞认识一两个哈萨克族,但是他们的舞蹈不知道哈萨克斯舞叫哈萨克舞啊、。

本文到此分享完毕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
免责声明:本文由用户上传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!